王景学已校对了四次样书
(记者 刘晓薇)62岁的王景学在吉林、黒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走访探寻王氏家族族人,编撰整理资料,写成18万字的《王氏家谱》。
3月2日,记者在舒兰档案馆了解到,档案馆已为王景学颁发了收藏证书,打算待样书印刷后留馆收藏。
创谱以“四门王家”为基础
据史料记载,舒兰在民国初年仅有朱、徐、王、周4户人家,故名四家房。1932年修拉滨铁路,在此设四家房站。通车后居民逐年增多,伪舒兰县公署于康德七年(1940)迁来此地,将站名改为舒兰车站,将四家房改为舒兰街。
王景学说,19世纪初期,王家先祖从登州府黄县王家庄(现属山东省龙口市)闯关东来到当时的吉林省舒兰县白旗屯东窝棚,后来落脚小孤家子,使之成为四门王家的第一故乡。
1865年,王府二世兄弟四人分家另居,分大西院、大东院、大腰院和老院四个门户。
大东院长支王有林带领本支子侄于1918年搬到四家房定居,成为开发舒兰最早的四家庄户之一。因日伪修筑拉滨铁路强征土地,1934年,大东院被迫搬到腰岭子。
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大腰院效字辈发、贵、荣、孔兄弟四人分家另居。
王景学的本次创谱就是以“四门王家”为基础,分院分支列出世系族员名单。
召开族人大会 规范化撰写家谱
为了让史料更加详实准确,家谱更加规范完善,2000年12月13日,王景学在舒兰召开了一次家族创谱代表大会,王家族人代表分别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赶来。
会上,他们通过了有关《王氏家谱》的印刷发行、资金筹集、起名立字、族名约束、家族精神的意向决议。
会后,王景学请缨,要求负责资料采集工作。
走访家族人员历时一年
王景学去年从舒兰市国家税务局机关退休。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着手在生活中对接触到的族员做记载。
家族创谱代表大会后,他开始与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本家族人员沟通,建立联系。
2012年新春,他开始进行为时一年的家族走访、普查和拍照,足迹遍布黒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12年12月31日夜,王景学如愿完成了家族成员资料统计工作。
档案馆打算收藏族谱
王景学说,从王氏家族成员的工作、身份、居住地变化中,能看到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希望族人更了解家族历史,继承和发扬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同时记载下子孙后代的根基,避免家族失传,并让族人可以相互了解、相互促进。
记者看到,《王氏家谱》样书脉络清晰、文字丰富、装帧精美、文图并茂,作者从“建谱常识、家族历史大事年表、珍闻逸事”等20多个方面记载了王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族系成员,对健在的250位族人的自然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王景学说,他正在对样书做校对工作,确认无错别字后开始印刷。
舒兰市档案馆副馆长徐彩霞说,民国初年,舒兰又称为“四家房”,其中的王姓人家就是《王氏家谱》中的王氏祖先。《王氏家谱》的问世,既是王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也是舒兰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成果,对舒兰历史及地名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舒兰市档案馆决定收藏《王氏家谱》。(编辑 陈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