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的姓氏繁多,俗称“百家姓”,可实际上是千家姓、万家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而每一个姓氏背后,都会流传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些我们或许听父辈说过,有些则湮没在少数人的记忆深处,成为家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
周朝时,姓氏还是贵族特享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的氏族部落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合肥地域内居住着淮夷族。淮夷人勇猛善战,尤其擅长射箭,以动物为图腾,被称为“虎方”、“夷虎”。从考古的角度讲,商朝是最可能获得姓氏起源物证的朝代。那个时代是奴隶制时期,国家机构已经形成,帝王的嫡子有王位继承权,某些庶子被分封。这些爵国的后裔可能以国或封地的名字逐渐形成姓氏。进入阶级社会,在现今合肥的周边地域建立了“巢”、“舒”、“六”诸方国。
西周初(约公元前1066年前后),周武王兴师东征,巢国臣服,遂地域被析分为二,一为巢国,仍都于巢城;二为庐国,建都于庐邑(位于今合肥老城区北,一说在西)。巢国资深,仍依夏、商所封续袭伯爵,称“巢伯国”;庐封子爵,则称“庐子国”,为楚国属地,周边诸方国亦被楚国兼并。周代是一个姓氏大爆发的时代,但也并非人人都有姓,姓氏还是很高贵和稀罕的。
再往后,江南的吴国兴起,吴楚相争,合肥又为吴国辖地。这时,合肥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较活跃的地区,人口相应出现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实行郡县制,设九江郡,治襄安(在今无为县境),统合肥、居巢(今巢湖市)、襄安三县。秦实行郡县制,标别贵贱的“氏”开始变得没有意义,反而同代表血统关系的姓逐渐合一。再后来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姓氏才进入平民的家门。
汉承秦制,续设合肥县,隶属于淮南国。南朝梁设合州,治于合肥。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改“合州”为“庐州”,治于合肥,辖领合肥、居巢、襄安、庐江等7县,升格了地位,扩拓了疆域。而后历唐、宋、元、明、清,均设庐州(府),治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