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诗走过近一百年,回头来看,当时曾名动一时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如胡适、郭沫若和徐志摩等一些的作品已渐渐显出其粗糙和单薄来。而当时未曾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诗人的作品却依然保持其艺术的永久魅力。林徽因的诗就可以算一个。林徽因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开始诗歌创作,由于身患疾病并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学这门专业的开创性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作品产量并不丰厚。一直到逝世前的五十年代,总共只创作发表了大约六十几首诗。但这些作品却体现了林徽因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才华。
林徽因早期受新月派影响写过一些充满比喻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这些诗虽不象徐志摩的作品那样热情奔放具有冲击力,但却更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下面这首发表于1931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一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
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